很大概率是因为你喝的是品质不好的咖啡。
如果提到咖啡,第一印象就是苦的,说明你还没有认识咖啡。
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大多数人的第一杯咖啡,是雀巢。之后的可能会是星巴克的卡布、拿铁之类。无论是哪一种,都不能算是实际意义上的咖啡。例如你喝着奶茶,不会跟别人说你在喝茶。
不少人看到我在家里喝单品咖啡,都想尝试一下,最后成功上道的屈指可数,这里面的原因,多数是因为无法打破咖啡的“固有印象”。但是如果你有那么一点好奇,可以看看我是如何一步步入门的。
在雀巢速溶咖啡风靡之后,国内开起来了很多面包烘焙工坊,里面一般都有卖咖啡,就是拿铁、卡布和美式。我那时因为上班时间早,需要咖啡因来提神,所以在上班的路上总会带一杯美式到公司。刚开始的时候,每次喝完一杯美式,是感觉不到困了,但是那种“精神”还带着“砰砰砰”快速乱跳的心脏,确实不好适应。是因为当时身体对咖啡因还不适应,这也是第一道门槛,很多人就此觉得咖啡不适合自己,便不再继续喝了。
但是因为对我来说,这是刚需,有点“慌”的感觉总比困的感觉好。我就还是每天喝,慢慢的,反应就没有那么强烈了。后来星巴克慢慢越来越多,我就开始喝它们的美式,再后来就是双份浓缩的美式,这样的美式也喝成了习惯。
渐渐对咖啡本身产生了兴趣,时不时会在网上看一下相关的知识,因此得知星巴克有一款不列在菜单上面的咖啡,叫做“本周精选单品咖啡”,在星巴克门店里,你跟他要一杯“本周”就可以了。但是在有些店里是不提供这款咖啡的。(当然这些都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,现在的星巴克是有手冲单品的,但是据友人所讲,其品质也是不值一提的,我也就没有去尝试过。)
“本周”为我打开了咖啡世界的一扇大门。之所以叫本周,就是因为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拿一批新鲜的单品豆来做“本周”,而当你对咖啡因不是那么陌生的时候,单品豆子的花香、果香会在第一时间让你感受到区别。美式是生活、单品就是自然。
所以之后从对“咖啡”的关注就变成了对“单品”的关注。而单品的制作方式有摩卡、虹吸、手冲,而手冲的方式里又因为器具的不同分为了V60、chemex、kalita等。
其实我最早接触的是摩卡壶,如今回想起来,那是选择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,因为我觉得那个东西比手冲难度大多了,不好控制。而手冲,当初也是网上翻了好多教程,各种浇水方式,各种绕圈,一本正经的,也冲不出一杯好咖啡。真正带来改变的,是遇到了厦门的“水岸咖啡”。跟网上的各种教程说的精确的闷蒸时间、水粉比、水流水温控制不同,那小伙就拿了一个杯子,上面放个陶瓷的V60,咖啡粉就在里面,然后手里拿一尖嘴壶,就在我们的面前往里面浇水,时不时把V60拿起来看一样滤下的咖啡液。有一次看到我疑惑的眼神,问我,够了吗,要不要再多一点,我说可以就再来点,他就继续往里注水,直到不能再多了。依据我看的教程,这样,一定是水量过多,出品的咖啡是会有水味的。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,浓郁的可可香、顺滑醇厚的口感,悠长的回甘,这最爱的黄曼。我就盯着想,这到底还是豆子的品质一流。回头我就从研究手冲技术转移到在哪里能搞到最好最新鲜的豆子,甚至研究了如何购买生豆自己烘焙。
当时的单品咖啡,个人觉得在南方,比较超前的是杭州、厦门和上海,还有就是因为旅游业而起的云南那一带,之后才开始在全国各地普及起来。杭州有我如今还能回想起来的耶加雪菲,厦门有水岸给我的黄曼印象,上海在新天地当时有一家台湾人开在商场里的,用摩卡壶做的单品是我第一次喝到惊艳的肯亚AA。
前段时间和友人聊天,说到那时候喝单品的在他朋友圈里就我一个,如今感觉谁谁家里都会有个V60,这真美好。
说回来,咖啡也不过是一种饮品,而饮品的作用,无非就是一媒介,选择在你。
——黑金鱼知道的一切:咖啡Part I